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韦纳“劳伦斯·韦纳: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当你在巨大的美术馆展厅墙壁上看到一串标语时会想到什么?放大的、色彩鲜艳的文字先天地会对我们产生吸引力Bsports官方网站,就像看见红绿灯会自动放慢或加快脚步一样,依赖文字交流和沟通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准则之一。文字兼具表达、沟通与存档功能,并在口语和书面语之间转化,与它所在的空间形成奇妙的互文性。
这就是劳伦斯·韦纳的作品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起先,它们看起来是一串经过平面设计思维整合而成的图形;随后,在试图辨别和阅读时,它们看上去是介于诗句和口号之间的一串文字;最后,当这串文字出现在一处我们熟悉的墙面上时,我们会意识到文字和它所处的空间同时存在。
劳伦斯·韦纳的艺术人生于上世纪60年启。那时他和受嬉皮风潮影响的其他年轻人一样,聆听鲍勃·迪伦,靠搭便车环游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酒吧里跟诗人、画家和工人一起大谈哲学与戏剧,并在路上创作一些小型雕塑。嬉皮士们的反战精神以及倡导爱与和平的理念影响了韦纳的创作。韦纳的第一件正式艺术作品就显示出他叛逆的精神: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公园四角同时引爆,并在公园的地面上留下了凹陷的弹坑。凹陷的坑洞便成为他的第一次艺术尝试(《成坑之物》,1960)。
之后,韦纳还制作了另一件作品:在佛蒙特州温德姆学院的草地上用木桩和细绳制作了一组悬空网格(《一系列按固定间隔插在地上的桩子形成一个矩形,桩子之间拉着绳子以标示网格,从这个矩形中移除一个矩形》,1968)。但路过的学生们嫌草地上的格子影响穿行,于是拆掉了部分细绳。这个偶然的状况让劳伦斯·韦纳意识到,艺术作品可以是日常中所见的任何一件物品。如果以这个思路来思考,也许我们会提到如杜尚的“现成品”概念。但韦纳的惊人之举在于,他直接废弃了“艺术品必须实体化呈现”的观念,而以语言为原材料,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
“……劳伦斯·韦纳于1968年停止绘画,并开始在美术馆的墙上写一些令人费解的词句。”摘抄自《艺术史:1940年至今天》的记录,便提示了我们韦纳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向。劳伦斯·韦纳解释说:“就像我们所看到的,我必须将超乎我个人经验的那些体验呈现给观众。那是些对于物质、对于大家所居住的这个世界的理解。又或者,是超出观众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日常经验的事,与此相对的那些寻常体验是我想从我的艺术里剔除掉的。”
也是在1968年,韦纳创作了《意图宣言》一书。说是书,其实这本小册子更像是一本行动宣言。在几十页的篇幅中,每一页都包含一小段文字。这些文字多半为陈述句,但在艺术家对其中词句进行对调或重新排布的情况下,便有了一种介于说明文字和诗歌之间的奇妙的语义对仗感。
例如其中一条,“Onestandarddyemarkerthrownintothesea.(一根标准化的染色剂被扔进海里。)”Dyemarker,即海水染色剂,是一种在海中出游时人们常会携带的救生工具。将其扔进水中时,会将周围海水染色以便让救援人员及时发现被困者。看起来,这是一句普通的提示语,那么这一句呢?“Onesheetofclearplexiglassofarbltrarysizeandthicknesssecuredatthefourcornersandexactcenterbyscrewstothefloor.”这句话可被翻译为“一张任意尺寸与厚度的透明有机玻璃,用螺丝将四个角落和正中心固定在地板上。”从《意图宣言》的选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句子的统一特征便是由多个名词和少许动词及连接词组成。这种书写方式准确、客观、清晰,容易激发人脑内的联想画面,但同时读起来又有些拗口,因为它们其实并不符合口语的表达逻辑。
我们在使用口头语时,通常会加入大量的语气词、形容词和表示程度轻重的副词,但韦纳对文本做出的改造,让这些主要由名词组合起来的长短句有了一种清晰但异于日常表达的形态。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几句话的前情提要以及它们发生的环境,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去补足。这便是韦纳作品重要的一环:作品本身的含义依靠观众的接受和理解去完成。
与其他艺术家不同,韦纳强调要去除艺术创作者的“”,也就是去除其主体性,将艺术创作变成一种人人都可以进行、人人都可以参与并阐释的行动——这种做法颇有博伊斯那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宣言之风味。就像博伊斯的行为艺术曾经遭到严厉的,韦纳的这种艺术方也引起过一些不解和争议。他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这点:一开始,人们对于这些作品有点美学上的不满,但他相信之后这些都不是问题。他认为“名词”是最基本的,因为你可以使用名词来跟任何人交流,并由此找到一种“在意义上可以沟通的方法”。艺术家不必诉诸他自己的主体性,因为他的作品,也就是这些文字自带力量。
不需要任何准入门槛,也不需要特定的展示场所,韦纳创作的是一种基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艺术作品。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字所激发的概念和想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就像莎士比亚的名句“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来到劳伦斯·韦纳展览的观众也会有一千种对作品的理解。
目前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劳伦斯·韦纳:追求幸福越快越好”,是对这位艺术家近50年艺术生涯的一次回顾大展。策展团队为了让韦纳的作品原汁原味地在展厅呈现,对于翻译后的汉字所使用的字体和设计也进行了许多次打磨,以醒目的印刷字体和鲜艳色彩来表现的文字,与空间形成趣味性互动,让观众觉得像是行走在一个思维的场域里。
展厅内每一面墙壁和每一根柱梁上都贴着Slogan一般的句子,突出、鲜明、吸引眼球。这样的表现方式曾经被广告公司用来宣传客户的产品,但在劳伦斯·韦纳的再创造下,它们有了另一层含义上的新生命: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如果把语言作为作品呈现,它们就可以在文化之间转移,把解释权留给观众,让观众根据自身的需求去理解。
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间,句子的含义变得丰富;从平面设计到可读文字的转换间,我们同时体会到图形上的美感和含义上的交流;在不同语言的翻译转化之间,观众就像走进了布满双面镜的长廊;在镜面彼此的映照间,就像展厅中贴上的句子所说的那样,“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从被看见的那一刻起,这些作品就有了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