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方案设计范例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高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建立产品设计的系统观,并结合实践过程构建整体化的设计思维。掌握有效的设计方法,是专业课程的深入阶段。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内容不但涵盖了所有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知识(造型、色彩、人机工程和用户研究等),而且着重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由于产品设计的课题内容极为广泛,不同的产品设计课题会涉及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收集和分析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课程性质来说,产品设计课程具有开展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的内在要求。最理想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合适的项目中边学边练,但这样的理想状况在实际操作上受到教学环境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周期长、成本高,往往难以实现。因此,案例研究和模拟课题设计就成为比较接近现实设计过程的一种情境化教学手段。开展案例研究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对于理论与实践分离,着重讲授知识点的传统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在帮助学生从应用的视角出发,综合消化所学的专业知识方面具有优势。优秀的案例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问题的距离,带领学生进入接近实际的情境中。相对于抽象的教条化理论知识,案例的丰富性能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进而对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案例研究的过程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够从具象的事件中发现现象,提炼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从案例中归纳出关键的因素,并发现其内在的相关性。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案例研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通过相互的讨论,学生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转换视角,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收集、甄选和编写优秀的案例是开展案例研究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答疑者和参与者的不同角色贯穿于案例研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编写优秀的案例以及这些角色的自由转换要求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推进案例研究教学也是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有效手段。
产品设计课程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一般是按照理想化的设计流程分章节展开的。而产品设计的实际案例则很少是理想化的流程。因为在实际的设计操作过程中,由于设计的对象,设计面向的用户群以及设计所能调动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具体的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很多环节往往是不断迭代或同步进行的,而且在进行某个环节的设计时,常常要涉及其他各个环节的问题和要求。案例研究在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具体性与教条化的课本知识体系是很难同步的。因此,如何处理好案例研究和课本知识体系的关系,编排好教学内容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考验着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整体把控力和综合判断力。
案例研究教学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会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具有更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同样的案例,在相似的教学情境中也常常会引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开放性思考。这时候需要教师要特别处理好基础知识点和深入探讨之间的关系问题。课堂的教学过程需要保证案例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知识点和实践要求,对于更深入地讨论和分析,则更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但可以在课堂上不定期的开展交流活动以促进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
在案例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得到凸显。而教师最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转换角色,帮助学生,推进教学过程。这和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不但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训练和提升自己,而且对学生和整个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都要求有所转变。综上所述,要在产品设计课程中有效开展案例研究教学,教师首先应理清这些基本的教学特点,并相应的在教学氛围、策略和方法上进行调整和规划。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工业设计行业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知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由于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会关系到多领域复杂的衔接和协作,书本上分条缕析的纲领性知识只代表了一种理想化过程,而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常要求设计师根据实际的条件和要求灵活运用知识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设计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管理能力。而要达到这种要求,沿袭传统课堂的线性讲授知识的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而案例研究的优势正是将学生带入接近实践的设计情境中,通过案例的讲述,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设计为实践训练手段,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氛围中思考-实践-再思考-在实践,经过这种反复迭代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构建和强化知识的结构。但应用案例研究的教学方式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会出现知识点和实践过程的相互交错,这往往需要学生根据案例的需要自主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可能是来自不同的环节甚至跨学科的,而不是事先学习的系统知识。从设计方法的发展来看,边做研究边做设计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常态。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整个流程分成清晰的若干环节,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每个环节的任务,再以时间轴的线性方式将每个环节串接起来。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模式只适合于少数设计对象简单、外部环境相对静止的状况,当遭遇复杂的产品系统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则会难以驾驭。而这种复杂和变动性正是产品设计面临的真实情景。从很多产品设计案例可以反映出今天的组织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常常采用更为灵活的目标-团队模式,面向开发目标招募和组织工作团队,参与到整个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地在设计、实施、测试、再设计的多次迭代中优化设计方案。案例研究强调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围绕课题主动学习,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要让这个学习过程发生作用,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课堂观念,摒弃封闭式、线性化控制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更为灵活的以案例研究、讨论和快速学习新知识为导向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
标准化、线性化、单一化的传统课堂和专业教学方法主要是传承了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专业分工和标准化流程的体系。以细分的方式讲授知识,并针对每一部分的知识展开专项的实践训练。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传统的工程类专业的学习,但套用到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从专业实践的角度来说,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在理论上并不复杂,特别是基本环节上许多设计理论都是差不多的。实际上,关键的差别都是体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从案例研究的教学中可以更清晰的体现出这种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差异性。因为每一个案例从时代背景、设计对象、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视角综合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设计的对象,设计面向的用户群以及设计所能调动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具体的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进行某个环节的设计时,常常要考虑到其他各个环节的问题和要求。在这种情境中,很难按照标准化的流程来安排教学过程,而是要因时因地,根据学生的思考和理解特点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搜索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中去。综上所述,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更加“柔性化”。这表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即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更多的针对案例展开独立的思考,这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发散性的。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思维中闪现的兴奋点,以此为契机,将一些相关的知识加以阐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更深的思考。从这个过程来说,很多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授可能不会像传统课堂那样标准化和顺序化,而是从实际的情况出发,以点带出面,让学生在反复交流、思考中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我们发现,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不再是显性的主导型角色,但其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而是强化了,只是表现得更为隐性。首先,教师要参考各方面的资料,对案例进行尽量全面和客观的描述。最关键的是,要将案例发生的背景以某种情景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带领学生进入接近现实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其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案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会在课堂行为上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学生自行阅读、研究和讨论都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合理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事先做好组织工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得到训练。第三,教师必须具备比较好的随机应变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开放性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再完全遵循标准化的程序,教师要适时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思考点,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入的研究层次。
通过几年来的课程实践和观察比较,我们认为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对于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案例选编得当,教师引导有方,可以明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将僵化的教条转化为活的知识。从2010年该课程开展案例研究教学以来,和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也出现了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通过开放性的案例研究的训练过程,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更加开阔。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状态相比,相同基础的学生们,在经过研究学习的训练后,往往在课题设计实践中表现出对现实设计情境中的异常和问题有更好的敏感意识,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产品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素质。
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和面向实际案例的讨论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而且能够通过讨论将问题带入更加深入的层面进行思考。比如有的小组通过结合案例研究,将原来的设计问题引向非实体产品的设计层面,展开了服务设计的解决方案。这些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进步与学生在案例研究中的深入思考以及思想的解放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通过对国内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这一现象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接送小孩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且催生出了一系列后遗症。本文通过对不同人物在接送小孩上学放学这个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作用进行阐述和探讨,挖掘出了场景和用户痛点。通过智能终端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熟人社交互助平台,以此最大限度地优化家长的时间调配,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与信任度,并且将个人诚信机制引入其中,以提升社会人际活动的次数,将小家变为大家。
当下有一种独特的现象“校门堵车”,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接送孩子上下学。“上班前先送孩子去学校,下班后急着去学校接孩子”这种情况现在已经越来越普遍,学校放学时间一般都早于家长下班时间,很多人因此影响到正常的工作。有人选择由家里的老人接送,但老人一般不会开车,这就让接送孩子的交通安全和便利性存在隐患。还有一些人选择“晚托班”等家政机构,但从业人员素质和机构的良莠不齐使得家长也难以放心。在现有的方式之中,并没有一个令人较为满意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尝试利用智能终端,通过基于地理位置的熟人社交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希望借此来恢复人与人之间原本应该存在的信任,逐渐构筑一种良性的社交生态。
研究对象:通过发放互联网问卷的定量研究的方式,回收到286份有效问卷。图1为设计方案进展规划。将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分离出来单独分析发现,这部分父母一般没有与孩子联络的需求,因为孩子身边一般都有大人陪伴,或者家长可直接联系孩子的老师,其中有部分家长表示联系孩子的老师会有不好意思的感觉,而这部分家长中仅有极少数的人给孩子配置了手机或者智能手表来保持联系,没有人表示没有和孩子联络的需求。由此分析,这部分家长是比较关注自己孩子的动态的,但是他们的孩子通常是有家里大人看护或者是在学校有老师照看,因此,他们更愿意直接与孩子的当时监护人取得联系。将适龄儿童的家长分离出来单独分析发现,这部分的父母与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最大的差别在于手机和手表已经成为他们之间联系的重要工具,有32%的手机使用率和11%的智能手表使用率,而有这方面诉求的家长占28%。由此可知,希望建立和已经建立起与孩子行之有效的联系方式的家长占71%,而联络老师和联系其身边看护人的比率则明显低于学龄前儿童的家长,6%的家长没有和孩子的联络需求。本次调研发现,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认为智能手表可以帮助他们确定孩子所在的位置、孩子的环境、检测孩子的健康数据,但是还有35%的人认为智能手表华而不实,没什么实际用途。由此可见,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如孩子身体发育、是否被欺负等情况,对联系功能方面并不在意。通过本次调研发现,适龄儿童的家长理解的智能手表排在前四位的功能是定位、联系、和路径复查,由此也可以发现他们更关注孩子在什么地方,以及孩子去了什么地方,因为这部分孩子相对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放学通常是自己回家或者有自己的活动安排,如去同学家玩、春游等,因此实时通信和定位、监控成为父母关注的焦点,而由于目前多数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课,智能手表开始成为家长关注的新产品。
通过本次网络定量调研发现,被接送孩子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10岁,主要为小学生群体。因此,我们的智能终端和产品针对的人群锁定了这个群体。此后,我们针对该群体的生活行为习惯及日常生活场景设计了深入访谈的大纲。该产品在用户研究阶段将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进行用户日常行为场景的挖掘及需求的判定,然后通过定量问卷调研的方式对需求痛点和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验证。由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因此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的形式进行实地深度访谈调研。调研地点:上海用户研究概要:(1)深访6~10岁小学生的家长,了解家长的接送行为及习惯,针对家长在接送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家庭状况从度进行洞察。(2)深访6~10岁的小学生,针对小朋友日常生活、上学放学的场景,探索其行为及心理活动的轨迹,探索其需求及痛点。(3)通过深访的方式了解家长对智能手表及其他电子产品的认知及接受情况。在设计阶段,我们会根据调研的结果进行需求的梳理和规划,并以概念草图、界面流程图及原型制作的方式展开产品的设计。同时,在DEMO阶段再次引入用户的参与,进行可用性测试,验证我们设计的行为方式是否与用户的思维模型相一致,进一步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主要有四种方式:15%的家长选择自己接送,夫妻双方轮流协调时间接送孩子,或者是家中由全职妈妈负责孩子的接送;8%的家长选择找人代接送或者临时有事情会选择找人帮忙;45%的家长选择让自己的父母帮忙接送孩子,这部分人群当中仅有42.3%的老人有自己的独立住房,不与子女合住;32%的家长选择了用晚托班来解决接孩子放学的问题。
在调研问题设计环节,我们针对产品的功能、交互方式、使用态度三个维度设计了半结构性的大纲,并且进行了深访调研。
(1)孩子上学没人送。因为上学时间和家长的上班时间冲突,目前大部分小学生都是就近上学,然而家长的尴尬在于单位不是就近分配的,所以大人一般只能在早走的时候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也得和大人一起早早出门。(2)全职母亲的出现。部分收入相对丰腴的家庭的母亲选择了辞职,当全职太太,她们负责孩子日常生活的一切问题。然而她们非常苦恼的是空余时间相对较多,长期保持这样的生活使她们感到无趣,因为这部分家庭的全职太太基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除了几个比较集中的时间段有相对明确的事情要做外,其余时间经常处于漫无目的的状态,也缺乏一个正常的社交环境。(3)放学时间与下班时间冲突。放学时间一般都在下午15:3016:00,而大人一般要17:30才会下班,且到学校仍需要至少2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常有些大人会先去接孩子,接到单位后再加班一会儿,把工作做完再回家。(4)找人帮忙接送。这样的情况并不普遍,主要因素为找人不容易,同时也不好意思经常让某个人帮自己接送孩子。(5)父母与子女观念上的差异带来的痛苦。有些家庭会选择让家中老人接送孩子,但两代人经常在生活习惯和教子方法上发生冲突。父母喜欢对子女指手画脚,而且父辈相对溺爱孙辈,这让子女感到苦恼。(6)老人没有自己的社交环境。帮自己子女接送孩子的老人不远千里来到大城市,然而他们却要面临生活环境的不独立、社交圈子的局限,造成很多老人在家庭中也表现出一定的负面情绪。(7)晚托班引发新问题。目前也有人选择付费给晚托班,让其帮助自己接送孩子。然而目前市面上的晚托班缺少正规机构的资质认证,开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南通、上海、西安多地的晚托班出现过大面积学生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此外,晚托班人多,难免照顾不周,聚集后就会出现管理问题,增加意外发生的风险。例如,杭州等地的晚托班就发生过小孩之间发生纠纷造成有的孩子受到伤害,但是由于晚托班的不作为,造成两家家长大动干戈,最终闹上法庭。与此同时,许多晚托班打着辅导功课的幌子,其实促使了孩子大面积抄作业行为的发生,而这些非正规的晚托班为了保证表面上的稳定和安全,放弃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
(1)下班后家长不能够准时接孩子放学。(2)上班前希望孩子多睡一会,但自己又要早起去单位,无人送孩子上学。(3)放学后家长在门口找不到自己的孩子。(4)临时约定需要提前告知孩子。(5)想知道放学后孩子为何还没出来。(6)了解孩子的当前状态。(7)孩子出去郊游或上培训班时带个智能手表方便联络,以防万一,适当时候可以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几点来接,以及临时事件的应急处理。(8)被老师留堂后(次数很多),家长只能被动等待,不能对等待时间有一个大概了解。
(1)准点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能够合理地安置孩子。(2)历史活动轨迹。家长想在空余时间看看孩子当日有没有去一些不安全的地方,孩子回家路上是否贪玩,有没按时回家等。(3)孩子实时定位。①家长接孩子时,人太多,找不到孩子,需要借助定位工具的帮助。②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时,想看看孩子在哪,例如,家长在上班,想看看孩子是否已经到家;孩子出去郊游,想知道孩子到什么地方了。(4)孩子外出活动,接送时间不确定,能够及时沟通,合理安排。(5)安全性及认证方式是否可靠。
结合用户的类型和情景,提炼出以下典型用户场景。场景一:陈莉今早突然接到通知,晚上有紧急项目必须要加班,而老公此时又在外地出差。她想到孩子没有人接,只好拿起电话想找个熟人帮她接一下孩子,但找了很久也不知道谁能帮她这个忙。她想到近期用的专车软件似乎也能接送孩子,她就想通过这个软件试试,可是有些不放心专车司机。另外,为了能实时看到孩子的情况,陈莉想给孩子买个手机或者智能手表,以帮助她监控孩子的行踪。场景二:小明平时都由妈妈接送,最近妈妈由于工作忙,不能送他了。妈妈找了一个专职的车送他上、下学,陌生人的接送让小明有些害怕。而且每次到学校,小明的妈妈都会给他打来电话问自己是不是平安到达。从上述场景来看,可以挖掘到以下几点:用户在突然有事时需要快速找到一个能帮助自己接送孩子的人,而且最好是用户已经熟知的模式。基于此,在接送孩子时应向一定数量的人发起请求,而发出请求和得到响应这个过程也应该简单并被用户所熟知。因此可以参考现有打车软件的基本模式进行设计,将请求和响应设计为发送订单和抢单。用户对于安全非常重视,其深层需求是希望建立以熟人为核心的社交群,因此软件的业务功能最好是建立在熟人圈上。但此功能应该是为业务服务的,不应以社交为主,其层级不能暴露在前端。对于产品的另一个使用者儿童来说,软件的载体是智能手表或手机。智能手表的操作必须简单且有效,避免冗余的操作、不轻易引起误操作。
目前,目标群体的家长都听说过智能手表,他们最基本的认识是:这是一个通话产品,可以定位,可以互发短信,对一些亮点功能并不知晓。46%的家长对智能终端解决孩子的接送问题表示很感兴趣,但比较质疑产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我们基于熟人及同小区、同学校的信息构建的社交平台,正是针对其安全性所做出的设计。
接送宝建立在临近社群的基础上,在这个社群中,所有的使用者都有共同的特点:孩子在同一校区,家住得很近。这样在天然上就保证了使用者属于同一族群,安全性较一般的打车软件高。在使用时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关系,这样可以实现在有需求时向多人求助,以便得到帮助;而软件又设计了奖励机制帮助别人后可以免费且优先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可以保证每个家长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主动帮助他人,从而提高产品使用率。产品的定位基于“熟人”,这一“熟人”并非一开始就熟悉,只是位置和关系的“熟”,比如有可能是同一学校的家长或同一小区的邻居。接送宝希望通过接送这一互相帮助的业务,来恢复人与人之间本该有的信任和理解。这样,小到产品来说可以提高用户黏性,大到社会来说可以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最终达到无须接送宝,孩子也可以安全上、下学。
(1)A先生因有急事需要在次日找人送孩子上学,他打开了接送宝App,由于以前帮其他人送过孩子,所以他有一些“爱心点”可以免费使用。A先生选择了接送地点和时间就下了单。等待了片刻,有位王先生愿意帮助A先生送孩子,A先生联系王先生确认了明天送孩子的事宜。(3)第二天,A先生将孩子送到王先生的车上。王先生按照约定的时间把孩子送到学校,一路上A先生都可以通过App和孩子手上的智能手表来跟踪孩子的行程。(4)王先生把孩子送到后,孩子通过智能手表向爸爸报了平安,王先生也收到了相应的奖励。(5)A先生加王先生为好友,他们通过这个小社群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互动。
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在整个产品设计周期内我们都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但是产品是否真的代表了用户最真实的诉求仍然需要通过可用性测试对结果进行验证。因此,该阶段我们需要再次招募目标用户来完成我们的案例,以发现产品的不足,从而进行优化。在可用性测试部分,主要分4个维度:①造型的美观度;②造型的舒适度;③UI(用户界面)的易用性;④UI的美观度,力求在发货前让产品能够到达最佳的状态。其中关于造型的测试应当在样机模型制作时就展开,因为量产的硬件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该过程需要提前在正式版本前进行,为后续的产品开模、加工预留好时间。后续进行产品测试版本会时,我们会组织用户进行发货前的可用性测试,针对产品的实际场景与解决方案的匹配度、产品的易用性、界面的视觉效果,招募9组家庭进行验证。
本研究关注孩子处在上小学阶段的都市家庭的需求,帮助他们以更高效、更具有人性关怀的方式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通过用户研究和产品设计,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用产品设计改变人际关系;不仅能为忙碌的上班族提供和谐、美好、稳定的人际交往平台,还能协调配置每个人的时间,利用闲暇时间、顺道时间等不同的碎片化时间来形成新的社交方式,盘活熟人间的关系,增进和谐社会。
[1]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时展越来越快,身边的事物更新迭代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大学本科教育自然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大学本科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时洞察新时代的转变所带来的对于人才培养的新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引导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设计专业而言,起步比较晚,但仍然无法否认产品设计专业这几年后来者居上的良好发展势头,所以,本文将基于新时代背景之下来简单的论述产品设计专业本科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研究。产品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设计类专业,它是一个具有非常明显的交叉学科属性的专业方向,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明显感性和理性结合、艺术和科学技术结合的专业学科。正是由于产品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它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产品设计专业社会就业需求的新型的应用型和实用性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而不是一味去模仿甚至照搬其他老牌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加强这一特点,进几年已经有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将“垂直能力(专门知识和能力)”和“水平能力(广度思考和整合思考的能力)”结合的“T”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方式,以其用这种新的设计领域的开拓、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新价值观的确立成为了新设计教育的特征。基于以上分析,现提出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共分为四个阶段,涵盖产品设计专业大学本科教育八个学期周期。
简单的说,产品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阶段的本质其实就是去完成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阶段。第一阶段涵盖的时间范围是大学一年级,采取共同平台教学,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专业设计必备的设计常识,接受设计思维能力、形态创造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基础设计能力的训练。其中,通过“设计概论”等课程的设置,了解设计类型、设计历史等常识;通过“设计思维与表达”课程,培养形象、人本、整体、协作等思维方式以及快速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设计入门课程的设置,导入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不同专业方向的特定技能。同时又让这些既有交叉、又有不同侧重的专业方向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的设计观念。在基础教学阶段,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熟练操作创意工坊的各种设备,将其作为实现设计创意的基本工具。
第二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完成对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培养和掌握,当然重中之重是对设计思维的培养。好的设计如果可以用好的技法表达出来自然是必须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加分项目,但如果在做设计的开始就采取的错误的设计思维的话,就根本不需要去谈设计技法。大二期间的课程包括创意思维与方法、材料工艺、人机工程学、图形图像软件设计基础、3DMAX高级效果图、产品设计初步、产品形态与结构设计、图标与界面设计等课程。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铺垫,不论是从设计审美、设计技能以及设计思维各方面来说,学生至此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好的设计基础,基本可以独立去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所以,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以大量的设计项目和设计实践带入为主,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展开各个产品设计领域的设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需要不断地经历实际设计项目的“洗礼”,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对前期所学知识的实践检验,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各种之前不会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正视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方案,有效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设计程序的引入,使得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大三期间的课程以各专题设计(家电专题、家具专题、交通工具专题等)课程为主。
为了更好的实现商品的价值,提高农副商品的知名度,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农副产品的标志设计成为了相关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然而,农副产品的标志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相关工作者来解决。解决之初,我们首先要明白标志设计的主要特征和用途,只有先明白了其特征才能针对当下农副产品标志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
功用性是标志所具备的本质。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因为作用而存在,设计师将标志通过艺术加工,使其具备在视觉上受大众审美所接受的的美观感,但视觉上的美观感仅仅是标志功能的一部分,这并非标志的根本目的,对企业而言标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性,这也是设计师必须遵循的根本。标志的功能性说的通俗易懂一点,我们可以简单的举例说明,例如公共厕所的标志、停车场的标志、交通标志等都极具功能性,也能非常好的表述何为标志功能性。因此,我们从标志的功能性可以看出农副产品也是需要标志的,无论何种标志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1]。
识别性是商标最为突出的特点。标志的主要功能是区别归属,因为标志本身涉及到个人、集团乃至国家的利益,例如每个人的姓名就是一个企业的名称、长相就是标志,当两个长相相似的人出现,就是出现混淆,让其他人不法辨识;集团标志出现雷同,就存在侵权,例如雪碧和雷碧、立白和立自、百事可乐和白事可乐等,后者都是属于仿冒伪劣产品。因此,标志不允许出现雷同的现象,以免因为混淆造成错觉。农副产品通过设计标志使其具备独特的面貌,方便消费者的记忆。因此,农副产品标志需要具备识别性,使农副产品的特点和种类得到区分。
目前,世界上拥有的标志种类繁多,用途也是十分广泛。从标志的应用、构成、表现方面来看,表示具备一定的多样性。在应用形式向,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在构成形式上,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从表现形式上看,标志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并且种类越来越丰富。
准确性是产品标志设计中的主要特点之一。产品设计中的寓意与功能必须准确。第一,产品设计需要容易让消费者明白其中的含义,第二,产品设计中应该避免让消费者产生误解。第三,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让人在短时间之内准确领会含义,让标志优于语言,快于语言。
农副产品的标志是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区分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重要手段。农副产品的标志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设计农副产品的标志有助于创立自身的民族品牌,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产品标志与企业的其他产品一样,均为企业的财富,无论是扩大社会影响力,还是提升企业文化,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农副产品品牌知名度越大,传播越广,所具备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例如一个老干妈品牌,远销海外以后,受到国人的推崇,他不仅是为国争光,更能证明其产品质量有保证,还有郫县豆瓣等农副产品的品牌效应也非常不错。因此我们可以从多个实例中看出农副产品标志设计对企业、对消费者的重要性。然而,农副产品标志在设计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弊端。第一,企业的投入成本过高,是农副产品标志设计中的弊端之一。在设计农副产品的标志过程中,为了提升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将大量的资本投入到标志设计和推广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上的占用率,对于小企业而言,往往他们会选择收费较低的设计公司或独立设计师,导致了企业标志的效果欠佳。第二,农副产品标志设计及推广运用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夸大农副产品价值,进行虚假宣传,一些不法的商家为了追求暴利,忽视了本身农产品的价值,在设计标志的过程中只追求产品标志的美观和夸大产品的效果,脱离农副产品本身的价值,形成本末倒置的现象,即使出现销售的一定增长,长此以往定会消耗品牌价值。
要想解决农副产品标志设计中现有的弊端,需要相关的工作者充分发挥出产品标志的性能,提升农副产品的促销性、美观性以及适用性。上个世纪,社会大众购买农副产品的方式是直接从农民处购买,农民则是自种自收。现如今,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处在不断的进步之中,便利店、超市以及自由市场的增加,人们购买农副产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大众不再从农民手中直接购买农副产品,而是从商场超市中购买农副产品。要想在众多的商品中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农副产品的包装与标志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农副产品的标志凸显出自身的功能性与识别性,才能使得农副产品在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
要想改善农副产品标志设计中现有的弊端,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产品标志设计引入轨道。现如今。我国在农副产品的标志设计中依旧存在很多的弊端,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是主要的因素。为了发挥出农副产品标志应用的作用,需要改善产品标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产品标志设计的科学性[3]。
总而言之,农副产品标志设计对于提升产品本身和企业的知名度,对刺激消费受众感官并提升购买欲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副产品标志设计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弊端。相关的设计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农副产品标志设计的重要性,结合产品设计的特点,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有很多工业产品的结构比较复杂,因为无法一次加工成型。为了获得这些结构复杂的零件,就需要通过多次加工过程。一些制造企业在加工这些产品时,主要使用的是一些普通设备。对于这种情况,零件加工的程序繁多而且分散。因而,零件在周转的过程中,由于加工环节众多,一些重复性的加工工序、安装或者定位等操作,都有可能给零件带来一定程度的损伤。这些损伤经过多次积累,就会导致零件出现变形情况。这样,零件的尺寸就很容易出现较大的公差,其质量控制难度就增大了很多[1]。
工艺编制是数控加工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零件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对于有些制造企业而言,其工艺编制存在粗放等问题。一方面,有些企业在工艺编制过程中,并没有考虑设备的实际应用效果。比如一些新型刀具的使用,很多时候企业工艺设计人员都没有对其使用效果进行充分调研[2]。另一方面,工艺编制之后的具体操作中,一些技术人员大多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对零件进行加工。但是,对于一些新结构的零件加工,这些技术人员就显得生疏,他们的操作也会对零件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因为工艺编制粗放,相关技术人员对工艺计划无法正确和有效的掌握,也会导致零件加工效率降低,产品质量不高。
加工方法和工具技术是决定数控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数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中,若是加工方法落后,工具技术缺乏,同样会增加工作的难度,导致产品质量欠佳。有些制造企业并没有专业化的生产车间,相应的工艺质量控制方案也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数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难度加大。而且,也正是因为零件加工质量很难保证,这些企业的数控机床使用效率不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大,进而又影响到了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更是缺乏资金改进加工方法和工具技术。这些恶性循环使得这些制造企业发展难度更大。
加工工艺方案设计是数控加工的基础工作。对于数控加工工艺方案设计而言,首先就需要明确数控加工和普通机械加工工艺的不同之处。与普通的机械加工相比,数控加工具有更高的自动化程度,且其需要的设备成本也要更高。更为重要的是,数控加工有着与普通机械加工不同的控制方式,因为在工艺方案设计时需要有着更加明确的方案和控制方法,其加工工艺内容也应该更加具体。数控加工应该明确加工内容,做好零件结构分析工作,以便设计出效果更佳的加工方案。同时,数控加工方案设计也要确定加工路线,制定好加工程序,选定合适的刀具等[3]。由于数控加工是在程序控制下进行的,若是工艺方案考虑不充分,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很容易出现,且无法及时解决,只能停止程序或者待程序完成后才能重新修改方案。因此,若是加工方案设计出现缺陷,数控加工的工作量就会增加很多,不仅导致经济损失,也增加了很多的时间成本。所以,优化加工工艺方案设计是数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数控加工过程是程序控制数控机床对零部件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工程序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有效地编制控制数控程序是保证数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数控加工程序主要由指令代码组成。在指令代码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关键点的把握。首先,对零件模型进行分析,确定编程坐标系,并将刀具位置、数控机床属性及安全平面设置好。其次,要仔细设置和检查零件加工的各个工序,确定走刀路线和刀具的切削量。在加工工序设置时,要结合零件材料特征和刀具的切削特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者,编制数控加工程序时,也要结合数控加工的特点,正确选择加工方法。只有有效编制控制程序,才能将数控控制功能充分发挥,从而保障数控加工高质量的进行[4]。
为了改进加工方案和刀具技术,在数控加工之前,也要调查好工序能力,对各种影响工序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在数控加工质量控制过程中,也要及时全面地掌握工序动态过程,详细记录相关的数据指标。并且,对这些数据指标要进行整理分析,以便对工序的质量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现工序问题,进一步优化加工方案。在实际过程中,也要改进刀具技术,选择合适的刀具和切削方法。改进加工方案和刀具技术同样可以帮助提高数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数控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就需要做好优化加工工艺方案设计,有效控制数控程序编制,改进加工方案和工具技术,加强技术人员能力培养等工作。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控加工技术的效用和应用价值也将会继续增大。
[1]梅影.数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7):38-39.
[2]吴俊.对数控加工中CAM软件应用的几点探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20):162.
[3]李慧兰.浅谈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建设及教学思路[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5):102.
方案设计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其设计路径的多样化和设计结果的多样化;层次性。设计分别作用于功能层和载体结构层,功能的层次性也就决定了结构的层次性;不良结构性:。表现为产品信息是定性的、不精确的、不确定的、不完整的、不一致的;抽象性。表现为产品的几何细节不重要,忽略与功能和行为无关的其他属性,设计对象更多是词汇意义上的表示;经验性。产品的设计从设计人员所能获取的设计经验开始的,如综合性、艺术性、多目标性、反复迭代性等等。
机器是由许多零件按特定关系组合而成,机械产品的概念设计内容包括功能抽象化、功能分解以及功能结构图设计。功能元按照其完成的功能分类,其中主要是用于轴系的功能元件。包括支承类的回转副、联接类的回转副、传递运动类移动副和齿轮副。轴系结构方案设计是一个特征属性的维护系统,它由滚动轴承系统,滑动轴承系统组成。轴系主要功能元的特征属性包括支撑类结构功能元,具有14个分量的特征集合。即如可否用作固定支承、可否用作游动支承、内外圈可分离性、径向尺寸、内径可否做成锥孔、径向载荷、轴向载荷、联合载荷、联合载荷、耐冲击性等;传动类结构功能元。齿轮机构用于传递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应用广泛;轴的属性。轴要用滑动轴承或是滚动轴承来支撑,滚动轴承的组合结构设计要保证轴承正常工作,常见的轴有直轴和曲轴;其他功能元的特征提取。
轴系是机械传动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实际中的布局方案应用对照包括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蜗杆一齿轮减速器。单轴的结构布局设计。包括功能元的符号表达,即功能元的符号表达和轴系功能块的数学表达;功能元的计算规则。集合笛卡尔积有序对,就是有顺序的数组;功能元符号表达与布局方式的计算。为了实现结构方案的可视化,要考虑直轴传动的情况,轴系的结构符号布局方式包括单轴的符号布局。
轴系的结构布局设计包括轴系的结构布局计算、下游多方案的生成和复杂轴系的多方案布局形式。轴系间结构方案可通过所有轴系结构布局集合间的卡氏积运算得到,对于减速器或是其他由设计运动方案的给定了轴系机构而言,我们总可以通过这样的计算得到其可能的结构设计解,为设计者提供设计参考帮助。结构布局形式会因为设计中设计者的设计指标要求的不同而有方案的优先级别的排序,得到满足实际要求的方案,将最终指导下游的结构设计;获取上述最优结构方案后,再重点对支承功能元和传动功能元进行较为细致的结构方案设计,并集合实际应用当中的情况对多布局形式进行应用。以一链式运输机为设计实例。通过运动方案设计一步得到了该设计的传动类型和分级情况,进行设计系统的传动方案中的详细信息设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快速供应热水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速热式电热水器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速热式、储水式、即热式等名词也应运而生,并陆续出现在了大众的购物清单当中。速热式热水器,是继储水式、即热式热水器之后的第三代热水器产品。它摒弃了前辈们的功能缺陷,融合了它们的优点,众多知名电器厂商纷纷踏入此领域,如海尔、A.O.史密斯、美的均有涉足。
对于一个家电制造行业而言,令企业操心的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产品的包装和储运也占用了相当大的精力。EPS泡沫因具有缓冲性能好、重量轻、易于加工等优点,行业内对于此类产品普遍使用EPS泡沫包装(如图1),但EPS泡沫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难以降解,并且在降解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严重污染空气和土质,破坏生态平衡,使其受到限制。[1]通过对市场销售的类似产品制造、仓储、物流过程的调查发现,EPS泡沫作为产品缓冲材料存在以下弊端:
(1)EPS泡沫缓冲垫层生产需要根据产品外观进行模具结构设计,并进行模具制作,模具制作费用昂贵。
(3)EPS泡沫材料不环保,由于材料本身具有抗老化、防腐蚀等特点,所以在自然界中不易腐烂,也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即便深埋,也会污染地下水源,破坏土壤结构,使粮食作物减产。如简单焚烧处理,则又会严重污染空气及大气环境。因此成为产品出口的壁垒。[2]
(4)中小企业受到资金、产量的限制选择不制作模具,而直接使用泡沫材料填充包装箱中的剩余空间,这样不仅缓冲效果不理想,而且在销售终端,开箱后满地散落的泡沫,影响品牌的形象。
通过对速热式热水器多种包装材料的对比分析,我们确定了以瓦楞纸板替代EPS泡沫作为缓冲包材料的思路。产品缓冲包装设计应在满足产品流通及美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减小包装体积、降低包装成本、便于回收利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方案设计优化,策略如下:
通过缩减包装物中使用的材料种类,减少人工操作复合成本,可以直接降低采购管理成本,并使包装物的质量与交货期更具可控性。
使用廉价的通用材料瓦楞纸,经过折叠、插装、组合、黏结等方法可以制作成纸质缓冲衬垫,最大程度的发挥材料在缓冲结构中的作用,降低整体包装成本。
达到产品要求的缓冲性能前提下,尽量缩小包装件体积,提高产品的装箱量,降低产品的储运成本。包装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包装物生产的可操作性,提高生产效率。[3]
传统瓦楞纸板适用于承受小幅载荷,但在交通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偶尔会出现较大的冲击载荷,此时瓦楞纸板减震能力有些力不从心。相对于传统瓦楞纸板,对瓦楞纸板进行折叠、插装形成的特殊结构及新型组合结构的瓦楞纸箱对于大幅载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和减震能力。通过结构的优化设计,使之更好的适应商品的不同外形和特殊结构,充分发挥其固定支撑的缓冲保护功能。[4]下面以一款速热热水器包装设计为例,通过对瓦楞纸板的折叠、插装等组合结构的应用,增强包装的减震能力,提高保护性能。
此包装方案由两种瓦楞纸组成,分别为单瓦纸板的外箱(如图3)与双瓦纸板的内衬(如图4)。包装方案解析如下:
(1)使用材料全部为瓦楞纸板,外盒使用C楞单瓦纸板便于折叠成型,内衬使用BC楞双瓦纸板提高整体性能。纸质内衬较EPS垫层缩小了体积,降低了储运成本。
(2)瓦楞纸板成型不需要昂贵的模具,成本低廉的刀板裁切即可折叠成型,经过折叠、插装、组合等方法制作成纸质缓冲内衬,用它作为缓冲结构的成本大大低于EPS泡沫结构。
(3)包装盒与内衬的特殊组合方式使得两者相互加强。内衬的设计,不仅使4个立面得到了独立的缓冲层,而且还通过纸板上的开槽孔固定了产品、独立空腔设计隔离了主机与插头等部件。包装盒的插接结构,在完成包装的同时给产品增加了任务多层的防护,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每层纸板的作用。
(4)环保材料的设计与使用,可缩减产品进出口的准备时间,解决出口包装限制及回收的种种问题。同时,环保的理念适应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良心企业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随着世界环保大潮的兴起,瓦楞纸板作为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及企业青睐。瓦楞纸板对环境无公害,而且生产成本低、适用于制作各类产品的缓冲包装,是一种代替EPS泡沫衬垫的环保型缓冲包装材料,符合现代物流与运输包装工业应用的发展趋势,在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产品的运输包装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5]此次方案设计验证合格,充分证明采用瓦楞纸折内衬对速热式热水器进行缓冲包装结构设计,其防护性能完全可以替代EPS垫层。针对速热热水器的各部分进行缓冲设计,既可减少模具费用的支出,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打破出口贸易壁垒。瓦楞纸折内衬结构代替EPS是缓冲材料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价值工程理论致力于研究各项活动,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公式为:V=F/C。其中V表示研究对象的价值,F为其功能,即被研究产品的作用。C指的是研究对象的成为,降低成本是价值工程的目标。根据这一公式我们可以总结出工程项目要降低成本,提高价值的主要途径:①在在确保产品功能的基础上降低成本。②在同样的成本支出情况下致力于提高产品的性能。③适当降低产品略降,并大幅度下调其价格。④研究和开发产品的功能,但是保持成本略升或降低。当然我们说,实现功能提高,费用降低是产品价值提高的根本方法也是最好方法。也是价值工程理论追求的目标。
(1)价值工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产品的功能和成本,致力于提升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支出。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和制约。(2)价值工程理论的核心工作的是分析产品功能,其目的在于找到功能和成本的最佳切入点,实现价值提升。(3)价值工程理论时刻坚持改革和创新,这也是价值工程理论能够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实现价值提升的途径之一。(4)价值工程理论的工作中心在产品价值的提升,即致力于改善产品实际过程和开发过程,实现其功能多样化和专业化。
价值工程理论在电力工程造价中的应用与工程造价的步骤有关,依据其原理和特性可将其实现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分析阶段、方案设计阶段以及评价确定四个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有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项目工程实施条件的考察和确定。其次就是研究对象的选择,工程造价的特点决定了其价值分析工程繁杂同时任务量重。因此在准备阶段,我们应分清主次,确定价值分析的必要性。重点项目重点分析,将重点分析与层次分析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分析效率的提高。
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价值工程所研究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义和分类。并巧妙的将其应用与工程造价理论中。分析相关功能并只保留合理的功能,重新分配各个功能的比例。其中定义功能、整理功能和评价功能是产品分析阶段的主要内容。建立产品评价系数,也就是确定某一功能在产品整体功能中所占的比例,这样比例较低的则为不合理或无效的功能,应进行删除。这样产品的核心价值就会得以体现。评价系数是对产品功能的直接反映,是进行功能评价的主要依据,其作用不容忽视。评价系数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产品功能优劣程度,是产品价值分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方案设计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功能分析为基础,为评价确定提供基础。方案设计的方法可以采取专家分析法、电脑风暴分析法或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等,也可以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建立评价标准,以实现产品功能评价,为去除无效功能打好基础。当然方案的确定可以先建立多个方案并通过商讨交流确定唯一的方案,按照多设计的方案进行下一阶段的评价确定。
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方案,按照方案进行产品功能的评价,形成价值工程理论的整体工作流程。评价确定阶段要对产品功能分析提出具体的措施以及评价建议。其中包括设定方案是否可行,要从技术层面、经济层面包括性价比层面进行仔细分析。而对于功能百分比的确定需要专家进行分析对比,并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产品投入使用的场所等因素进行确定。在这个过程中,专家可以得到指标的评价系数,功能对产品价值的影响程度等,最终在改革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进行工程造价分析。具体分析结果下文将通过举例说明。
以某电力工程220Kv输变电工程中产品功能的研究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其中产品功能为供电设施,为居民和企业提供电力基本保证。其功能评价过程如下:根据电力工程的现状,其目前功能主要为满足途径铁路系统供电需要;满足当地居民和企业供电需要实现电网结构改造。从而分析出其基本功能。安全功能和相关辅助功能。方案的确立和比较:在方案确立环节我们选定了两种设计方案,新建两条线(Km)。将两种方案从潮流和长远发展以及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两种方案在前景上和可操作上是相同的,但是方案二的成本投资明显高于方案一。因此根据价值工程理论原理,我们确定方案一为该电站线路改造的最终方案。当然,价值工程理论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Bsports体育综合官网,还需要对产品的功能系数、配比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评定够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工程施工,这里不做具体解释。(本文来自于《江西建材》杂志。《江西建材》杂志简介详见。)